交易成本的市場思考

Jacob Lee
Mar 30, 2021

--

比特幣若干年前在社群激烈討論擴容前,被人詬病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交易速度,一個是交易手續費。幾年以後,交易速度在新的區塊鏈技術上例如乙太坊區塊鏈上獲得改善,但交易成本不但沒下降,反而更高昂。以2021年3月30日參考乙太坊區塊鏈公開市場數據,代幣轉帳交易平均每筆交易手續費約12.95–14.70美元,如果是稍複雜一點的金融商品交易,手續費可能高達39.58美元。(註:比特幣平均一筆交易手續費約為15美元)

這個手續費是什麼概念?在台灣我們去銀行做一筆國際匯款,至少就會被收取台幣600以上的手續費,且在某些國家可能因為外匯管制還要被扣一定比例的錢。不論是繳學費,或者是要匯給國外親友,網路購物,國際企業對企業支付,其實都有不少交易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人們討論比特幣會因為高昂的手續費,而背離了當初發明它的初衷,社群認為這無法早日實現全球普惠金融的理想,甚至會導致比特幣的失敗。如今;更新穎的密碼貨幣技術不但沒幫忙解決這個問題,還面不改色的收取了更高昂的交易處理手續費,但是,奇妙的事情發生了!這幾年市場證據顯示,這高昂的手續費不但沒造成生態系的失敗,其市場交易量還不斷的屢創新高。以密碼金融商品為例(泛指抵押貸款、放款理財等DEFI金融服務),根據統計其交易量每日(24H)為數十億美元。註一:密碼貨幣總市值為1.6兆美元。註二:DEFI為去中心化金融服務。

原來,手續費一直都不是問題,強力的消費動機,這才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手續費再貴,只要消費者願意做這一筆交易的動機充足,其達成交易所需支付的成本都不一定在消費者的考慮範圍內。當然,在某些情況下,還是有些精打細算的消費者會卻步,造成交易量下降,這是另一件可討論的事情。

更低廉的交易成本,這個大家都會說,問題是免費,也不一定大家都會去用。消費動機才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再回過頭來,談密碼金融的交易成本。傳統金融機構承攬這些貸款放款投資理財業務,彼此把商品打包做一些轉售,這中間的複雜過程的交易佣金或管理費,都是非常可觀的數字。如今您把過去這些投資銀行才能做的事情,用滑鼠點一點就達成了,那付個39.58美元交易手續費,似乎不是什麼問題,如同買賣台積電597價位的股票一張也要付出2000元台幣以上的交易成本(券商手續費+證交稅)。如果今天是台北悠遊卡的小額充值,那當然要考慮一下充值的成本,但如果是國際金融的往來,交易成本則變成是可理解的費用。

當我們在思考區塊鏈的商務模式,是否可以把這個交易成本給考慮進來?通常我們會把區塊鏈的產業應用,把降低交易成本作為主要的訴求,結果發現市場的利益關係者根本是依賴這個交易成本在存活,我們現在卻要把交易成本給拿掉?或者,降低這個交易成本,仍然無法構成消費者買單的動機,代表我們根本沒有真正的找到產業痛點,也無法把他們給好好的『去中心化』。找到消費者的動機,證明這個問題的確需要被解決,而且是在交易成本高昂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被交易方理解的無痛支付,進而完成交易,這應該就可證明該商務模式的確是市場的剛性需求。當然,如果降低交易成本,本身是這個事業的核心價值,那是另當別論。

區塊鏈技術這幾年飛快的進展,在某些新的架構下,交易成本可以趨近於零或者到無感低。但這些技術畢竟是新興技術,尚需要市場的考驗與生態系的時間繁衍以證明其交易安全與應用價值。但不論是交易成本高或成本低,我相信都有解決的方法。只是,我們必須問自己,交易成本真的是問題嗎?如果消費者大眾願意支付台幣數百元甚至是數千元的交易成本,還有不少的交易量,那這個項目,真是令人期待呢。

從立霧山觀景台到立霧山三角點的艱難路線,可省下不少下山回到立霧山登山口再上到三角點的時間與體力。聲明:登山需專業人士指導,山區有危險性,非鼓勵走這條路線。

--

--